十六国时期,是“五胡”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“融合”的重要阶段。“五胡”首领中,匈奴左部帅刘豹是刘渊的父亲。刘渊受汉文化影响,自幼研读《毛诗》《尚书》,诗、书、兵法、诸子文丛,无不精通。西晋时,刘渊为左部帅,大力推广汉文化,使得匈奴左部与汉族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。值得一提的是,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在西晋王朝的压迫下愈演愈烈。晋惠帝永兴元年(304),刘渊在左国城南郊筑坛设祭,自称汉王,建立汉国(后改为赵,亦称汉赵国)。
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,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,匈奴部族的经济结构和身份认同发生了转变,匈奴人逐渐从心理和思想上认同汉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。与此同时,南迁的匈奴人因受农耕文化的影响,开始向汉人学习农业生产技术,由此促进了以粮食为媒介的汉文化的传播,一些民俗和文化逐渐影响并渗透到其民族饮食文化和丧葬礼俗中。
439年,北魏统一黄河流域,终结了十六国时期的割据局面,政权由鲜卑拓跋族执掌。世居秀容的契胡部落尔朱氏,“家世豪擅,财货丰赢”①。其先祖尔朱羽健因随拓跋氏征伐有功,北魏道武帝便将北秀容川一带三百里地封给了他。据《魏书·尔朱荣传》记载:“尔朱荣,字天宝,北秀容人也。”②尔朱氏家族统领着方圆数百里的北秀容川土地。自太和九年(485)始,北魏孝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,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革新,并以南征为契机,迁都洛阳,将民族融合政策推向深入。当时,尔朱荣率部仍居秀容之地,虽远离政治中心,势力却不断壮大,最终形成可以抗衡洛阳政权的军事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