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剑走偏锋,但这和郭子仪的思路一样,都是发出这样的信息:我和大多数普通人是一样的。
第五章 没有偏好,才更接近真理
原文
天地不仁①,以万物为刍狗②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③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④乎!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⑤。
注释
①仁:这里指的是儒家的“仁”,即有心、有意识的私爱,是一种偏好。
②刍狗:用草扎成的狗,古人用来祭祀。祭祀时,人们恭敬地把它摆在神前,祭祀完毕,立即扔掉并用脚踩,说明人们对于刍狗没有爱憎,它受到尊敬或者遭抛弃都因客观环境改变而改变。
③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:程大昌说,圣人如果有心为仁,则为此而妨彼,利一而遗百,其为仁亦劳而小矣。万物自生自化,天地不管,这就是不仁之大仁也。赵佶说:“恩生于害,害生于恩,以仁为恩,害则随至。”不恩则无害,所以天地无恩则大恩生,圣人不仁则大仁成。
④橐龠:风箱。橐,袋子;龠,楗。风箱好像一个方袋,有个楗,拉动它则出风,把烟排送出去。风箱是老子对道的形象化,它的特点是“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”。王雱解释说:“虚其体也,动其用也。”赵佶说:“橐龠虚而能受,受而能应,故应而不穷。有实其中,则触处皆碍。”朱熹说:“有一物之不受,则虚而屈矣;有一物之不应,是动而不能出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