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观而言,除了以上所谈各种各样的“愁怨”之外,还有属于有闲阶层特有的一些“闲愁”。如作为北宋早期的一位太平丞相、词坛大家,晏殊在其《浣溪沙》中所表达的,无疑就是一种有着其非凡艺术魅力的“闲愁”:“一曲新词酒一杯。去年天气旧亭台。夕阳西下几时回? 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小园香径独徘徊。”以眼前平常之景,道心中蕴藉之情。全词在不经意中表达出的情景,好像具有某种象征,也好像从生活中抽绎出来的情感符号,至今仍向读者进行着某种永远也“说不清,道不明”的情感暗示。
再如秦观的《浣溪沙》:“漠漠轻寒上小楼,晓阴无赖似穷秋。淡烟流水画屏幽。 自在飞花轻似梦,无边丝雨细如愁。宝帘闲挂小银钩。”这首小令就像一件十分精巧的工艺品,轻盈雅致而又剔透玲珑,似乎有着一种奇妙的魔力——当你拿在手上仔细地欣赏、把玩之时,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幽幽的伤感和淡淡的忧愁。玩赏之余,却又会爱不释手。本词正是通过作者轻浅的笔调、清幽的意境,描写了一种挥之不去、似有若无、去还复来的“闲愁”。而这种“闲愁”,却又令人感到一些飘忽不定、渺然难寻和怅然若失。于是,这种落寞的“闲愁”才更给人一种“百无聊赖”的感觉。至于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。为赋新词强说愁。 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。却道天凉好个秋”(辛弃疾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》)的两种描写,则完全是以长辈的口吻对无知少年的善意劝说,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和“而今识尽愁滋味”的对比,鲜明而生动,语重而心长。